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豫皖苏边区觅初心
发布时间:2021-03-19 来源:漯河市农科院 阅读次数:
从郑州东站出发,乘郑徐高铁一路向东,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抵达有“豫东门户”之称的河南省永城市。
“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2月10日,永城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亚魁带着记者来到永城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在一张画满红色箭头的作战图前,他讲起游击支队以永城为中心挺进豫皖苏边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故事……
1938年春,日军为了打通津浦、陇海(铁路)线,侵占了江北重镇徐州。5月12日,日军又向永城发动袭击,当地驻军坚决还击,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县城随即沦陷。当时,郑州、洛阳、武汉等地情况紧张,中原战局告急。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游击区。
那一年的9月,彭雪枫组建了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战士们从确山县竹沟镇出发,踏上进军豫东的征程。这支370多人的队伍快速插进敌人的后方,点燃了敌后抗日救亡的烽火。
“游击支队进驻永城后,跟当地居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里至今还流传着彭雪枫带领游击队员除夕夜‘躲年’、开挖新四沟、卖马度饥荒等故事。”张亚魁说。
回溯那段血与火的峥嵘岁月。由于日寇犯境,永城一带的老百姓饥寒困苦。游击支队进驻后,老百姓总算能过上一个安稳年,他们相互约定:大年初一要按照传统习俗让每名战士都吃上饺子。初一早上,家家户户煮好饺子准备邀请战士们来做客,可是一名战士也找不到。老百姓各自回家吃完饺子后,才见到战士们在彭雪枫的带领下,从村外走了回来。原来,彭雪枫等人知道乡亲们难得吃顿白面饺子,就以检查工作为名,在外边露宿一夜,估摸着乡亲们吃过饺子了才返回司令部驻地。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支游击支队赢得了民心,很快发展壮大起来。1939年2月23日,游击支队在永城南部的书案店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明确提出建立以永(城)南、涡(阳)北为中心的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同年3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在书案店建立豫皖苏省委。同年8月,中共豫皖苏省委改为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到1939年年底,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已逐渐发展成为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的坚强抗日阵地,部队发展到1.78万余人。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巩固,永城的抗日群众团体纷纷成立,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艰苦的抗战生活中,彭雪枫还创办了《拂晓报》、“拂晓剧团”和“骑兵团”,这些被称为彭雪枫的“三件宝”。
逐鹿中原飞骏马,鸡鸣拂晓响黄钟。如今,拂晓报社工作人员使用过的一部黑色相机仍静静地躺在永城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展柜中。“彭雪枫曾为《拂晓报》写了报头和发刊词,要求大家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把这份报纸办成鼓舞人民打击日寇的有力武器。”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的陈志说,他的爷爷陈阵曾在报社担任采编部主任,如今他每年都会来到这片红色土地,记录和传播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名片《豫皖苏抗日根据地》
位于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交界处,以永城县(今永城市)为中心,包括东到皖东北,西抵睢杞太,北依陇海路,南跨涡河直至淮上的广大地区。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向东挺进苏北、向西连接中原的前进阵地。如今,永城市革命历史纪念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旧址、鲁雨亭纪念馆等多个红色地标让这个革命老区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新征程中续写更多出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