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发性害虫劳氏粘虫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示范
发布时间:2005-09-08 来源:漯河市农科院 阅读次数:
劳氏粘虫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发生,对玉米造成严重危害,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1999-2002年对该害虫进行了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同时进行大面积综合防治示范。 一、发生规律研究 1、明确劳氏粘虫在漯河市1年发生3-4代,第1代危害春玉米,第2-4代危害夏玉米,第3代是主害代。 2、明确劳氏粘虫的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3、掌握了各代劳氏粘虫的消长动态。 4、通过越冬蛹的室内、外观察,明确劳氏粘虫在漯河市不能滞育越冬。 5、明确劳氏粘虫在玉米田为负二项分布,并得到劳氏粘虫在不同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 二、 明确劳氏粘虫发生消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春玉米与麦田距离越近,受害株率越高。 2、劳氏粘虫幼虫期的寄生天敌有三大类:寄生蜂、索线虫和病原微生物。 3、气候因素是导致劳氏粘虫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劳氏粘虫大发生年份的共同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量小,相对湿度低。 三、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农业防治措施: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抓紧时间中耕培土,消灭土壤中的第1、2代蛹。 2、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第1-3代劳氏粘虫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在幼虫3龄前防治都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穗期用有机磷类涂抹穗顶,防效显著,方法简便,易被农民接受。 四、大面积综合防治示范 2000-2002年开展了大面积综合防治示范,累计示范面积82.46万亩,增加产值4437.55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
供稿:漯河市农业科学院 | 责任编辑:admin |